我因翻译而高尚

发布时间:2016-10-09文章来源:澳大利亚研究中心 浏览次数:

2016-10-09

[导语]李尧教授是1966年毕业于我们内蒙古师范大学的校友,也是内蒙古师范大学的兼职教授、内蒙古师范大学澳研中心的老朋友。2016年10月15日,北京外国语大学澳研中心将举行"首届澳大利亚文学论坛暨庆祝李尧教授从事文学翻译38周年"的研讨会。恰逢李尧教授从我校毕业50年。半个世纪以来,李尧教授排除万难,不忘初心,风雨兼程,辛勤耕耘,翻译英美、澳大利亚文学、文化、历史专著50余部,一千余万言,为祖国的文学翻译事业做出贡献。值此北京外国语大学召开会议,庆祝李尧教授从事文学翻译38周年大会之际,作为同门校友,我们怀着与李尧老师同样喜悦的心情发表他撰写的《我因翻译而高尚》,以飨读者。


2016年10月15日,北京外国语大学澳研中心要为我从事文学翻译38年举行庆祝活动。我一方面,愧不敢当,另一方面百感交集。38年,一路走来,我得到许多"贵人"的支持。没有他们的帮助,我绝无今天的成绩。所以,我此刻最想说的话是,谢谢你们,我的中国和澳大利亚的师长与朋友!

9B07

1978年,我就开始文学翻译。1979年第一期《青海湖》发表了我的"处女译作"——狄更斯的短篇小说《梦星空》。1980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我和内蒙古大学温小钰老师合作翻译的长篇小说《一路雷霆》(南非彼得·亚伯拉罕姆斯著)。但在文学翻译道路上,我方向全无,只凭满腔热情,在茫茫译林,瞎碰乱撞,东奔西突。1980年冬天,经我的姐夫、内蒙古大学郇忠教授介绍,我认识了正在内蒙古大学教英语的西澳大利亚大学Alison Hewitt 老师。Alison 是我见到的第一个澳大利亚人。她听说我喜欢文学翻译,对我热情鼓励,还送给我澳大利亚最具代表性的著名作家亨利·劳森和帕特里克·怀特的作品《亨利·劳森短篇小说选》和《人树》(图1-2)。可以说,认识Alison是我走上澳大利亚文学翻译之路的机缘。

C800

图1《亨利·劳森短篇小说选》,帕特里克·怀特的《人树》

684F

图2 Alison的赠言

906B

图3 Alison 与她教的学生在内蒙古大学

图3是1980年12月Alison 在内蒙古大学和她教的即将赴美国留学的内蒙古第一批年轻学者的合影。右起第四人是Alison,第三人是内蒙古师范大学刘庆荣教授,他是我1962年学习英语的启蒙老师。第二人是我的姐夫郇忠教授,也是我后来的合作者。我们曾经一起翻译《红线》、《哈尔滨档案》、《心中的明天》、《为什么去中国》、《亡命天涯》等10几部书。他也是澳大利亚著名作家Alex Miller 的《石乡行》的译者。2013年11月,和Alison 分别33年后,我访问她曾经工作过的西澳大利亚大学。学校特地安排了一个午餐会,我和Alison 相见,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图4)。

A623

图4 我与Alison 在西澳大利亚大学相见

2014年4月4日,Alison 以80多岁高龄,专程坐飞机四个多小时,从西澳首府Perth到悉尼参加悉尼大学授予我名誉文学博士典礼(图5)。

C3A1

图5 在悉尼大学与Alison的合影。左一是澳大利亚著名文学评论家、悉尼大学教授Robert Dixon

我和Alison 的故事在澳大利亚文化教育界传为佳话。悉尼大学特意邀请Alison出席当天举行的宴会,她像家长一样坐在我身边,我倍感荣幸和亲切。

7CAD

图6 我和胡文仲教授

胡文仲教授是我从事澳大利亚文学翻译真正的领路人(图6)。八十年代初期,胡老师已经是全国最有影响的英语教育家之一,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他主持的"跟我学"(Follow Me)家喻户晓,全国各地无数英语爱好者受益匪浅。而我只是远在内蒙古边疆一个名不见经传、喜欢文学翻译的年轻人。但胡老师丝毫没有因为我"出身低微"而冷落,恰恰相反,得知我在搞澳大利亚文学翻译之后,他非常高兴,热情鼓励我:"澳大利亚文学翻译在国内还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在这块土地上你可以大有作为!"胡老师这句话我记了一辈子。那时候,翻译资料奇缺,可以翻译的澳大利亚文学作品更是少见。胡老师不断给我寄书,有他自己选编的《澳大利亚短篇小说选集》、有英文版小说、英文版《澳大利亚文学史》(图7)。他还把当时很难搞到、但对于一个翻译澳大利亚文学的人非常重要的字典The Concise Macquarie Dictionary(图8)送给我。

60E1

图7 胡文仲教授的赠书

C000

图8 胡文仲教授所赠的字典

他给我的不只是十分宝贵的资料和工具,更是力量、勇气和友爱。从1984年到1986年我和胡老师合作翻译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帕特里克·怀特的长篇小说《人树》(The Tree of Man),1991年,该书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此后多次重印。1993年,我们又合作选编翻译了《澳大利亚当代短篇小说选》(图9),由北京出版社出版。他还将《牛津澳大利亚历史》(图10)这样重要的著作交给我翻译。足见他对我的信任、鼓励和支持。

87D2

图9 和胡文仲教授合作翻译的《人树》,和胡文仲教授合作选编翻译的《澳大利亚当代短篇小说选》

AE17

图10 我翻译的《澳大利亚历史》

与胡老师相识的三十多年里,我不但从他身上学到很多宝贵的知识,还始终以他为榜样,为人、为文。毫不夸张地说,胡文仲教授不但是我从事澳大利亚文学翻译的领路人,也是我人生的导师(图11是2016年7月我和胡老师一起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参加纪念王佐良教授诞辰100周年的活动)。

9380

图11 我和胡文仲教授参加王佐良教授诞辰100周年活动

1988年4月,胡文仲老师邀请我到北京外国语大学参加第一届澳大利亚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并把我介绍给时任澳大利亚驻华大使馆文化参赞的周思先生(图12)。应该说,周思是我在澳大利亚文学翻译道路上又一个贵人。

7D05

图12 2008年我与周思在澳大利亚使馆的合影

我和周思认识将近30年。在这不算短的岁月里,我们结下深厚的友谊。这些年来,我翻译的澳大利亚文学作品有一大半都是他帮我选择的。所以每当有人问我"你翻译澳大利亚文学作品选择的标准是什么"时,我就老老实实告诉他们:"周思的标准就是我的标准。"正因为我有一个如此有学识、有见地、有真情的好朋友,我在澳大利亚文学翻译道路上的脚步才能愈走愈稳。在将近30年的岁月里,我先后翻译了他的长篇小说《长安大街》、《黑玫瑰》、《守望者》和《红线》(图13-14)。还翻译了他的几个短篇小说。其中《爱告诉我什么》(What Love Tells Me)成为我在北京大学和北京外国语大学讲文学翻译的教材。周思除了帮我确定选题、争取资助之外,还多次安排我到澳大利亚访问、讲学。

A957

图13周思的作品《守望者》和《黑玫瑰》

8CFB

图14周思的作品《红线》

2013年11月他和妻子Clare陪我一起到南澳大利亚小镇巴拉,访问我的另外一个好朋友大卫·沃克的故乡。那次旅行一路山水一路歌,给我们留下十分美好的记忆(图15-16)。

7D05

图15 我和周思

BAAD

图16 我和周思

多少年来,我一直希望周思能访问我的家乡内蒙古。2015年夏天,借母校内蒙古师范大学澳研中心成立的东风,终于实现了这一愿望(图17-18)。

B4B4

图17 周思出席内蒙古师范大学澳研中心成立大会,接受草原人民的祝福

A96B

图18 周思和李尧,哈达飘飘

会议结束之后,我陪他和大卫·沃克夫妇一起到乌兰察布市观光,到辉腾锡勒草原旅游(图19-20)。图21是2000年我和周思在西安外国语大学参加第七届澳大利亚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那时我们还都年轻。

10156

图19 属龙的周思特意在敖包前面拍下这张照片

11DEC

图20 周思在辉腾锡勒草原

B548

图21 2000年我和周思在西安外国语大学参加第七届澳大利亚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

1988年8月,经胡老师和周思以及Shirley Walker 教授的安排,我第一次踏上澳大利亚这块令我心驰神往的土地,参加在悉尼大学召开的"第十届澳大利亚文学研讨会"。会议期间,在大会组织者的安排下,我有幸到帕特里克·怀特家拜会这位享有国际盛誉的伟大的作家(图22)。

E1F5

图22 我和帕特里克·怀特(1988)

怀特先生非常赞赏我和胡文仲教授为把他的作品介绍给中国读者所做的努力。他还亲笔题词、签名把他的自传《镜中瑕疵》(图23-24)送给我。

C4A7

图23 怀特送给我的Flaws in the Glass

CD29

图24 怀特先生在Flaws in the Glass扉页的题词和亲笔签名

他的题词是:"给我的勇敢的译者李尧,愿他和他的读者因此书获益。"对于尚且年轻的我,这自然是极大的鼓励,我决心不辜负怀特先生的期望,努力翻译,把大师更多的作品介绍给中国读者。回国后,我即开始翻译他的Flaws in the Glass。这本书出版后引起很大的反响,不但在大陆多次再版,还在海峡对岸的台湾出版,并且受到好评(图25)。

D4CC

图25 帕特里克·怀特的《镜中瑕疵》

之后,我又翻译出版了他的一本很好看的书《树叶裙》(图26)。作为"纯文学",这本书前后印刷发行两次,实属不易。

944C

图26 帕特里克·怀特的《树叶裙》

就这样,我和澳大利亚文学结下不解之缘。

1994年,我应邀到墨尔本参加"墨尔本作家节",住在亚历克斯·米勒家(图27)。

824E

图27 我和亚历克斯·米勒

那时我刚翻译完他荣获澳大利亚"Miles Franklin文学奖"和"英联邦文学奖"的《浪子》(The Ancestor Game)。米勒非常热情,我们像老朋友一样谈文学论艺术。他对中国文化特别感兴趣,对中国人民非常友好。


A5D4

图28亚历克斯·米勒的《浪子》

《浪子》(图28)是他的泣血之作,主人公"浪子"就是一个胸怀祖宗情结的华裔画家。这部小说的中文译本1995年由重庆出版社出版后获得1996年澳中理事会首次在中国颁发的翻译奖。我和亚历克斯·米勒的友谊也与日俱增。

2007年我翻译出版了他的另外一本重要著作《别了,那道风景》(图29),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外国文学年度小说奖,他专程来北京领奖(图30),还到北京外国语大学澳研中心和老师同学座谈。

6C27

图29 亚历克斯·米勒的《别了,那道风景》

A2F5

图30 《别了,那道风景》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外国文学年度小说奖

9EEC

图31 左起:亚历克斯•米勒,阿尼塔·海斯,李尧,凯特•米勒

2007年,他在家中请客,介绍我认识了澳大利亚原住民作家阿尼塔·海斯(图31)。阿尼塔·海斯是一位非常聪明能干的文学博士,创作多部小说。我翻译了她的《我是谁?》(图32,2012年中华书局出版),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为这本书的中译本写了序言,对我的工作给予很高的评价。2013年,我再度访澳,在亚历克斯家小住(图33)。他把刚刚出版的长篇小说《煤河》(图34)送给我。这本书我已经翻译完毕,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将于2017年3月出版。

图32 阿尼塔·海斯的《我是谁?》,2012年中华书局出版

图33 我与亚历克斯•米勒

图34 亚历克斯·米勒的长篇小说《煤河》原著

我还翻译过澳大利亚著名作家《辛德勒名单》的作者托马斯·肯尼里的《内海的女人》(Woman of Inner Sea,1996年,中国文学出版社)。这本书是周思先生向我推荐的。大约2003年,肯尼里来华访问,澳大利亚大使馆设宴款待,邀请我出席。肯尼里知道我是《内海的女人》的译者后十分高兴,和我拍下这张他手持《内海的女人》的照片(图35-36)。现在,我还有计划翻译他的回忆录Homebush Boy, A Memoir(图37)。

D418

图35 托马斯·肯尼里的《内海的女人》


图36 《内海的女人》作者托马斯·肯尼里与译者李尧

图37 肯尼里的回忆录Homebush Boy, A Memoir

就在这次活动中,大使夫人向我推荐了马拉·穆斯塔芬的《哈尔滨档案》。她说这本书极好,希望我能翻译,在中国出版。我看了以后,觉得确实是一本难得的好书。于是和郇忠先生合作翻译。2007年,我到悉尼,拜访了书中的人物——马拉的父母(图38)。马拉的母亲是俄罗斯犹太人,父亲是鞑靼人,他们都出生在中国东北,在哈尔滨生活学习工作了三十多年,对中国有非常深厚的感情。2008年《哈尔滨档案》由中华书局出版。澳大利亚驻华大使芮捷锐为该书举行新书发布会。2009年3月末,我和马拉到哈尔滨中央书店签名售书(图39)。这本书受到哈尔滨人极大的欢迎。排着长队等待签名的读者令马拉万分感动。该书出版后,马拉对原著又增补了一章,并做了进一步的修改和加工,2017年,我重新翻译校订的《哈尔滨档案》将以全新的面目由三联书店出版。

图38 我拜访书中的人物马拉的父母

图39 我和马拉到哈尔滨中央书店签名售书

如果你是一个真诚、善良、热情、执着、勤奋、不怕失败、不怕吃亏,肯于付出的人,脚下的路就会越走越宽广。这是我在文学翻译道路上行走将近四十年,最深切的体会。

澳大利亚原住民作家亚力克西斯·赖特(Alexis Wright)的长篇小说《卡彭塔利亚湾》是一部难度非常大的小说。这本书也是周思给我寄来的。他说《卡彭塔利亚湾》刚刚获得"Miles Franklin文学奖",堪称澳大利亚原住民文学的巅峰之作。希望我把它介绍给中国读者。我欣然应允,及至打开这本厚厚的小说,方知我面前耸立的是又一座高山。但像以往一样,我没有望而怯步,而是做好充分的准备,开始攀登这座高山。《卡彭塔利亚湾》我翻译了整整两年,是近年来我付出心血与汗水最多的译作。该书2012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后,获澳中理事会翻译奖(图40)。

图40 亚力克西斯•赖特的《卡彭塔利亚湾》

2012年3月,澳大利亚驻华大使孙芳安在使馆举行规模盛大的新书发布会(图41),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为该书的出版"揭幕"。

图41《卡彭塔利亚湾》新书发布会

周思先生认为:“李尧翻译的《卡彭塔利亚湾》是他毕生翻译事业的巅峰之作,也是自从1972年中澳文化交流四十多年来最重要的作品。我知道,亚力克西斯·赖特本人很为这个译本骄傲。因为这本书反映了华人和澳大利亚土著人悠远而深刻的关系,也反映了亚力克西斯自己家族的历史。”

亚力克西斯·赖特的曾祖父是华人,后来我帮助她查明这位老先生名叫徐三保,广东人氏。亚力克西斯不无骄傲地说:"如此说来,我应该叫亚力克西斯·徐了。"我说:"正是。"这些年我们交往频繁,成了很好的"亲戚"和朋友(图42,2010年3月在澳大使馆与亚力克西斯的合影)。我目前正和中国人民大学李平教授合作翻译她的《天鹅书》(图43)。这本书无疑又是一座高山。

图42 我在澳大使馆与亚力克西斯的合影

图43 亚力克西斯·赖特的《天鹅书》

《卡彭塔利亚湾》出版后在澳大利亚引起很大反响。多家媒体对我和这本书的翻译做了报道。 图44是《澳大利亚人》2010年2月13-14日的报道。那时全书还没有出版,只在刊物上节选了一部分,即已引起关注。2013年11月阿德莱德的报纸采访我,并做了报道(图45)。

图44 《澳大利亚人》2010年2月13-14日对我翻译《卡彭塔利亚湾》做了报道

图45 2013年11月阿德莱德的报纸采访我,并做了报道

说到澳大利亚文学翻译,还有一个作家不可不提,那就是布莱恩·卡斯特罗。我其实和他认识也很早。1988年,我第一次访问澳大利亚,他就将他的成名作Birds of Passage送给我。这是一本极好的书。我从澳洲回来之后就开始动手翻译。期间和她的母亲多次通信(他母亲是香港人,中学语文教师)。我把此书的书名翻译成《漂泊的鸟》就是征求他母亲的意见后决定的。这本书因为种种原因,我于1991年自费出版(图46)。印刷1000册,赔钱2000元,读到的不足100人。一本非常好的书,遭此下场,我至今心有不甘,拟于近期重新翻译校订全书,寻求再版。图47是我和布莱恩·卡斯特罗2013年在北京召开的"中澳作家论坛"的合影。

图46 布莱恩·卡斯特罗的《漂泊的鸟》

图47 我和布莱恩·卡斯特罗在 2013年北京"中澳作家论坛"

我和《荆棘鸟》的作者考琳·麦卡洛也有交往。我曾经和我的女儿李轶群合作翻译她的长篇小说《摩根的旅程》(Morgan’s Run),2003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2006年又翻译出版了她的《呼唤》(The Touch,作家出版社,图48)。这本书或许是我的译著中销售量最好的一本书,印了五万册,很快就销售一空。考琳·麦卡洛为我翻译的她的两本书都写了"中文版前言"。她的自传Life Without the Boring Bits出版后还特地寄给我一本,并且亲笔题字(图49-50)。

图48我翻译的考琳•麦卡洛的作品

图49 考琳·麦卡洛送给李尧的她的自传《没有烦人琐事的生活》

图50 考琳•麦卡洛的题字

除此而外,我还翻译了澳大利亚著名作家彼得·凯里的长篇小说《凯里帮真史》和《亡命天涯》。翻译了几本儿童文学作品。

就这样,文学翻译让我和世界第一流的作家、学者走到一起。图51是我在阿德莱德大学和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库切的合影,图52是在西澳大利亚Perth,和澳大利亚著名诗人费·支维克的合影。图53和澳大利亚著名历史学家大卫·沃克教授的合影。我翻译了他的《光明行》(Not Dark Yet)。

图51 我与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库切

图52 我与澳大利亚著名诗人费•支维克的合影

图53 我和澳大利亚著名历史学家大卫·沃克教授的合影

这些造诣很深的作家和他们的作品伴随我将近四十年,对我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我翻译他们的作品,就如同和他们谈心,和他们交朋友。他们深邃的思想、横溢的才华、高尚的品格、丰盈的智慧无时无刻不感染我,激励我。而翻译的过程更是淬炼了我,磨砺了我,不但给了我知识,给了我力量,而且给了我坚韧不拔的意志。翻译造就了我,我因翻译而高尚。这就是我在澳大利亚文学翻译道路上艰苦跋涉四十年寻找到的人生价值。

2016年10月7日写于北京

李尧(1946—):资深翻译家,悉尼大学荣誉文学博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外国语大学澳研中心客座教授,内蒙古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从事英语教学与文学翻译近四十年,翻译出版英美、澳大利亚文学、历史、文化著作五十余部。其中长篇小说《浪子》(The Ancestor Game)、《红线》(The Red Thread)、《卡彭塔利亚湾》(Carpentaria)获澳大利亚"澳中理事会翻译奖"。2008年,因其在中澳文化交流、特别是翻译领域做出的贡献,澳大利亚政府授予其杰出贡献奖章。


【版权归作者所有,内蒙古师范大学澳研中心整理发布】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乌云高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