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17日下午,“澳大利亚研究走进师大”系列工作坊——澳大利亚儿童文学专题活动在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史楼1号会议室开展。本次工作坊由内蒙古师范大学澳研中心主办,由中心主任武海燕教授主持。
首先武海燕教授向来自外国语学院的师生介绍了主讲人的情况。克莱尔教授毕业于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曾任迪肯大学交际与创造艺术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儿童文学的社会、文化和政治方面,后殖民研究和文学等。参与的社会团体和研究机构包括:儿童文学协会、国际儿童文学研究协会(2007-2011年任主席)和亚澳儿童文学研究协。担任《儿童文学探索》杂志编辑,美国儿童文学协会出版委员会委员,英国儿童文学批判方法系列书籍编辑等。出版著作十三部,学术期刊文章八十多篇,主持和参与多个项目。
接下来,被大家亲切称为“克老师”的克莱尔教授为澳研中心的师生们讲述了叙事理论“How Narratives Work”,并详细介绍了文本、情节、故事、语篇及主题意义等的定义。故事能使儿童感知生活、洞悉历史、交流情感及树立自己的世界观;文本由一系列信号构成:词汇、插图、音乐等等;而情节使记叙文最基本的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语篇在记叙文中是一个宏观的概念,能让读者推知故事发展走向,感知时间、地点、人物,并在大脑中形成图式;记叙文中涵盖多种意义,如道德、意识形态和社会准则等,这也是儿童文学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随后,克老师以”Alice Pung, Laurinda”这本书的某一章节为例,和大家一起分析了这些因素在文中的运用,并与师生们一起讨论了有关故事背景及写作意义等。尽管只是两个小时的工作坊,观众却与克老师一起互动、分析文本、思考、作答。
工作坊结束后,澳研中心的师生们分享了他们在工作坊中获得的信息和感悟,并与克老师就工作坊的内容及个人感兴趣的地方进行了提问和讨论。
问:您在创作中会运用这些记叙文技巧吗?
答:当然会。在创作中我会将这些记叙文技巧运用到写作中,并结合其他任何与主题意义相关的内容,例如文化。
问:您能解释“Authorsare not always conscious of their values or biases.”其中的内涵吗?
答:在写作中作者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会影响故事发展,但是作者本身应该尽力克服这种内部因素,在文本中学会正确使用while, meanwhile等词,避免作品的争议性。
澳研中心的记者也借此机会对克老师进行了采访:
在中心主任武海燕教授的陪同下,克老师与大家合影留念。同时,我们也期待着“澳大利亚儿童文学专题”的下一次相遇。
2018年“澳大利亚研究走进师大”系列工作坊时间安排: